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以强化行业监管为抓手,加强噪声源头防治,通过智慧监管与社会共治,推动噪声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噪声投诉量得到有效遏制,群众身边的噪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针对城市噪声来源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全市噪声污染现状分析,梳理出噪声污染高发行业、领域。“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噪声投诉情况分析研判相关领域的噪声污染现状,制定完善行业噪声管理规范和管理措施,积极引导噪声污染防治形成行业自治,推动全社会构建噪声污染防治大格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5年成都市持续开展噪声污染百日攻坚,攻坚期间“12345”热线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11.9%,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投诉同比分别下降6.4%、19.1%、28.3%、43.9%。
智慧工地:对施工噪声实现闭环监管
建筑施工噪声一直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重点,据了解,施工噪声产生的投诉量占成都市噪声投诉总量的近三成。为有效减少施工噪声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成都市住建部门先后出台《成都市建设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成都市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指导手册》,提出四环路内新开工的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并全部接入“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成都市已在1720个施工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2236套。
“为了更加快捷畅通解决问题,在每家工地门口还张贴了噪声投诉二维码,市民可随时扫码进行投诉。”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量与安全监管处副处长李键介绍,“智慧工地”平台接收到投诉信息后,第一时间将违法线索移交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实现噪声污染的快速发现、及时制止。
针对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智慧工地”平台通过安装在工地现场的噪声(扬尘)监控设备、高清视频监控、运渣车监控等在线视频监控设备,对夜间施工手续是否完善、车辆进出及施工程序是否规范等情况进行精准监管。
李键介绍,根据“智慧工地”平台发现的问题线索,住建部门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发现违法行为移交执法部门依法处理,从而形成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发现—预警—派单—整改—督办—销号”全过程闭环管理。
定向广播:让校园和邻里社区更和谐
“学校音乐广播声很大,非常扰民。”“学校喇叭声和吵闹声很大,周围的住户无法正常休息。”一段时间以来,在“群众呼声—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校园广播扰民问题的留言。
成都市区内的部分学校位于居民区,许多校园被居民楼环绕。每到学校开展课间操、体育课、运动会等户外活动时,校园广播便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学生们需要在阳光下锻炼身体,居民们也需要有安静的居住环境。面对双方的诉求,成都市、区(市、县)两级教育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校园广播改造,通过走访调研、会商研判,学习借鉴先进的治噪技术,已在9个中小学校操场安装34套操场定向音箱,并准备在更多学校进行推广。
“操场定向音箱能精确控制声音传播的方向和范围,让声音随扩散角度的增加呈现衰减状态,既能满足学校日常户外的教学活动,又能减少对校园周边居民的干扰,学校和居民都很满意。”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一品天下校区副校长冯亮说。
通过安装定向传声降噪系统、规范校园广播使用时段等措施,校园广播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5年噪声污染百日攻坚期间全市学校噪声投诉量同比降幅高达52.2%。
协商共治:推动业态健康发展
2025年以来,成都市进一步完善噪声污染防治行业管理制度。“教育、体育、商务部门分别牵头出台了《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噪声管理的通知》《成都市体育局关于加强体育场馆(所)噪声管理的通知》《成都市餐饮行业噪声防控指引》,目前《成都市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也正在修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双清南路6号的楼宇是一座商住混合楼。3层以上为住户及企业办公场所,3层以下为商业用途。这里逐渐形成了以酒吧为主要业态的酒吧一条街。此前因部分酒吧违规提供歌曲点唱服务,导致噪声扰民问题频发。
针对这类问题,青羊区以噪声治理为契机,区商务、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整治涉嫌违法经营的酒吧,推动酒吧业态健康发展。
“一方面责成酒吧街限期完成整改,督促酒吧采取加装隔音设施、优化营业时段等措施,实现噪声动态监管。另一方面,成立酒吧经营者联盟,督促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和机制。”成都市青羊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谭江介绍,“只有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的行业监管能动性,协同深化街道、社区的属地管理效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协同共治,2024年成都市餐饮类(含酒吧)噪声投诉量首次实现同比下降,降幅为27.2%,2025年噪声污染攻坚期间全市餐饮类噪声投诉量持续下降,同比降幅为12.8%。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进一步健全噪声工作配套管理制度,推动更多的行业主管部门深化完善各行业领域的噪声污染源头管理制度和措施,广泛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手段,形成“点、线、面”全方位的噪声治理格局,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宁静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