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了!虐待动物的谣言当止于理智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11 12:18:35 浏览()次

近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造谣“大熊猫被虐待”的案件。被告人白某某、徐某曾长期捏造、散布“科研单位虐待大熊猫”不实信息,煽动群众针对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起哄闹事,最终因寻衅滋事获刑。

造谣虐待动物并产生广泛影响的事件并非只此一例。今年5月,有人根据一段“宝马轿车拖行猫咪”的监控视频声称车主虐猫,车主遭到网暴,后经警方查证实为意外情况。6月,又有网友传言经常看到大熊猫背部或臀部出现“血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文章辟谣,其实是大熊猫身上粘了深色泥巴被恶意P图。新闻中也时常能见到某动物园发布情况说明自证清白,因园中动物长期生活在目光和镜头的凝视之下,稍有毛发、体形、精神状态的变化就被质疑遭受不当对待。这类谣言不仅会误导公众,消耗社会的善意,更会对正常的动物保护工作及相关人员产生负面影响。

虐待动物的谣言总有生存的空间和发酵的土壤,一方面说明善待动物、反对虐待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动物保护意识与流量经济相遇碰撞时,理性的天平一旦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可爱动物+悲惨伤痛”的话题反差强烈,容易引发共情,自带“流量密码”,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容易异化成为网暴、传谣的导火索。面对利用动物的苦难博眼球的造谣行为,公众应擦亮眼睛,守住底线,让谣言止于理智。

理智源于掌握动物保护的科学知识。动物保护本是具有严谨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公众对动物的爱护和保护应建立在科学认知动物习性、尊重生命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避免对动物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出现误读和过度解读。对于动物季节性脱毛、因年老生病而自然消瘦乃至生老病死等生命常态,应当接纳包容,而非要求动物始终表现出符合人类想象的特质。若仅以“可爱”“威猛”等人类审美标准评判动物状态,实则是将动物作为观赏对象,而非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理智源于媒介素养的提升。在图片、短视频“霸屏”的时代,人们习惯“看图说话”,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视觉冲击性强的画面具备了吸引人的冲突性与反常性,却严重缺乏关键背景事实信息。社交媒体算法天然偏好此类情绪化内容,将公众的注意力导向集体围观行为,而非对事件全貌的深究和反思。多向互动的网络传播特性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滋生与扩散风险,让谣言的破坏力呈指数级增长。公众在看到极端画面时,应先查证发布者资质,提高辨识能力;对于动物受虐待的信息,可追溯有关政府部门或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权威信息进行核实;面对煽情叙述,不要以讹传讹,而是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定力。同时,也需要有良知的意见领袖和媒体及时站出来,提高正面声量,还原事实真相。

缺少科学知识和理智判断的人,以为自己举起的是正义的旗帜,却看不到旗帜飘扬底下被遮蔽的事实;以为自己是在为保护动物发声,结果爱心却被流量收割。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以理性引导热情,才能远离以爱为名的谣言骗局。

编辑:宋杨